|
||||
師生相處之道![]() 師生相處之道 文章資料來源 : 傑出導師 數學系鄭經斅老師 大學與中小學的師生關係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大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變淡了許多,在「傳道、授業、解惑」的三個傳統上老師對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功能中,大學老師常常只剩下了授業這一塊。基於我多年來與一些老師的相處經驗,我發現很多時候是老師並不知道要怎麼與學生接觸相處 (畢竟環境上與中小學老師跟學生接觸的機會差很多),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能藉由本文,分享一些我與學生「交手」的經驗,這些歷程所得到的效果可能因學生而異,如果同仁們有相關的建議都請不吝賜教。 我剛進到中大的前三年,導生是由系上指派的,而那時系上都盡量排同一班的學生給每個導師 (而我又特別跟系上要求帶了同一群導生三年的時間),所以即使理論上導聚的形式可能以 (多次) 進行小組聚餐的方式較能與個別學生進行較深刻的交談進而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係,那幾年來與一整群 (大約十來位) 學生同時進行聚餐也不會覺得冷場:那種與一個學生講話時同時會有很多學生在互相抬槓的場景,相信很多老師也曾遇過。在那個每個導生互相都很熟悉的那幾年,我曾經在某個學期初要學生們寫下一個期望自己該學期完成的事,交由同學們互評難易度,在期末導聚時再檢討並評比誰的完成度最高這樣的小遊戲。藉由這樣的小遊戲,即使那幾年這群導生都不是我授課班上的學生 (那幾年我都教研究所課程),我還是能很快速地去知道學生的生活瑣事或是課業中遇到的困難,進而能針對性地去發揮導師的功能。然而對學生來說,同樣的遊戲進行第二次,老師的把戲也都被看穿了,所以第二次進行這個遊戲時效果就很差,換個角度想,就是我得再花點心思變出新把戲才行。我從這裡理解了身為一個老師,就必須思考不同的策略來幫助學生,只有一套東西從頭玩到尾是行不通的,為了能真正發揮導師的功用,老師的做法就必須時時精進。 進中大的第四年之後,系上開始開放導師以排志願序的方式讓學生能自由選擇,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們的導生常常是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都有。之前帶過三年的導生畢業後,馬上就遇到這樣的情況事實上有點無所適從。不過還好從那一年起我也開始教授系上 (重修率超過五成) 的必修課,而課堂上剛好大二到大四的學生都有,學生之間也因為修課的緣故彼此較為熟悉,每次導聚只要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比較活潑的導生便能滔滔不絕地帶動全場的人一起發言,所以共同話題的建立可以形成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如果能有活潑的導生協助大家發言效果會更好,這是我從這個學年導師經驗裡學到的重點。 而在這個學年開始,我除了是系上的導師之外,也接任了理學院學士班的導師,開啟了另一段不同的導師體驗歷程。學士班的學生有自己的小圈圈,他們在融入不同的體系時,常常會有不同的困擾與需求,因此跟學士班的學生接觸,常常聽到的是抱怨。為了讓學士班的學生可以順利融入數學系的環境,期初我先刻意把數學系與學士班分開辦理兩次導聚,藉此先徹底理解學生們的需求與想法,然後之後才把數學系與學士班的學生合在一起相見歡,讓他們能有機會坦誠地介紹自己、認識彼此,並且一起進行我所設計的活動。這種導聚方式的成效我仍在觀察,不過上學期的學生反應似乎還算良好!與學士班學生接觸對我而言是全新的體驗,我期許自己這學年可以協助學士班的學生更加適應數學系的生態! 不過,有著與學生拉進距離的方法,更重要的還是願意傾聽學生聲音的心。學生事實上挺敏感,他們看得出來老師是否真的願意聽學生講話,還是只是虛應故事。當然,每個老師的成長背景、對學術研究的要求都不同,很多老師甚至在求學的過程中也從沒想到過將面對輔導學生這樣的需求,所以在開始面對輔導學生時往往就是不知如何切入。換一個思考的方向吧!若是我們是抱著交不同年紀的朋友,我想就會有比較不一樣的結果。雖然學生可能一開始面對老師從來也沒想過能把老師當朋友,但是即使不能當朋友,至少也讓學生能在求學的過程中,覺得面對這個老師時是能講部份心裡話而不是都只能說場面話的。這樣的過程持續久了,慢慢地也就真的讓一些即使畢業後還是能持續聯絡的學生,而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諮心放映室 本期主題為「師生相處之道」,每個老師都是用自己真摯的心與對教學的熱忱來面對 十一月反思心得得獎作品 客政碩一 許雲菁 自己的情緒只有能掌握,本文中的第四點 資管碩一 彭裕少 做情緒的主宰的確是從小到大都很少被教導的課題,身邊也有同學是藉著「不面對、 能源二 賴浚洋 芸芸眾生在此塵世,自然常有各種情緒產生。但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 Feedback 小編偷偷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