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神疾病
淺談精神疾病
實習心理師 郭瓊云
前陣子爆紅的電影「分裂」,以精神疾病當中的多重人格作為電影題材的描述,吸引許多話題性,對於這類型的題材,人們似乎不自覺的被那股神祕的感覺吸引,想一窺精神疾病的面貌。
一窺精神疾病的樣貌~
處在生活競爭、步伐匆促的社會中,無形中背負著諸多的壓力,精神疾病的引發可能是來自遺傳、環境與心理因素、腦部受傷或是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等等複雜的原因而引起的。
常見的精神病與症狀包含情感性精神疾病、妄想症、思覺失調症等,不同的症狀及嚴重程度,都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日常生活、課業、社交或是職業功能。
解開對於精神疾病常見的迷思~
「精神病 = 卡到陰、中邪 ?」
葉同學今年 24 歲,剛開始出現怪異的行為時,父母以為兒子是因為在外面「卡到陰」,至廟宇尋求協助,但葉同學的狀況不見好轉,直至某天在路上出現某些行為舉動後,被路人送至醫院就診,父母才了解自己的兒子罹患精神病。父母與醫生談話的過程中透露「以為兒子是卡到陰,但帶去廟裡收驚後,他的狀況還是這樣,有時候會對著空氣講話、覺得有人在監控自己等等我們也無法理解的行為,但從沒遇過這樣的狀況,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精神病 = 罪犯 ? 」
精神疾病時常被輕忽,甚至是造成誤解與汙名化,加上少數的隨機傷人事件的新聞報導,讓社會大眾產生一種精神病患是「危險的」、「是顆不定時炸彈」。
因而許多的病患避諱就診,深怕自己至身心科就診,會被貼上「瘋了」、「危險」、「精神有問題」等等的標籤,排斥就診,因而延誤治療的時機點,造成病情拖延,引發更嚴重的後果。除了病患外,病患的家屬若無相關精神疾病的知識,可能會對於家人罹患精神疾病感到羞愧或是產生自責的感受。
事實上,精神病並非無藥可治,可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方式,穩定病情。而在精神病患治療過程中,家庭功能為其中要的資源,良好的家庭功能提供精神病患者復原的速度、降低復發率,以及減少病患的自殺風險。
當我們對於精神病具備初步的認識後,若面對身邊的朋友或是家人出現與以往異常的狀態時,便能提供正確的協助。
相關資訊:
參考資料:
諮深推薦
2013 年由台大醫師聯手策畫的《台大醫生到我家》精神健康系列,當中的《不只是怪,可能是病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就與本期主題有相關。人的精神跟身體一樣,都可能生病。但精神疾病種類繁多、症狀多元,若非專業醫療人員,實在不易判別。所以諮商中心推薦這本書給大家,能夠多認識精神疾病、提高警覺。當周遭親友有異狀時,應適時紓壓、請教專業,便可迅速返回健康生活。
相關連結:
不只是怪,可能是病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台大醫師到我家 系列書影片
六月反思心得得獎作品
生醫一 陳宥銓
之前參加過小松鼠的一門課,讓我們體驗閱讀障礙的孩子眼中的文字,幾乎非常難讀懂,已經不是說:「加油 ! 」努力一點多看一些,就能熟能生巧,可以解決的了。覺得我們應該也要有同理心,知道別人的困難點,才能更幫忙與陪伴他們。
資管三 林顥剛
這次的反思心得為「隱形的障礙」。還記得在國小的時候也遇過有類似問題的同學,但我們班相處得不錯,依然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打成一片。其實世界上是有很多人因為天生的基因缺陷等,導致某些方面與正常人不同,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無絕人之路,即使學習力差,這個社會上還是會有需要他們的地方,人間處處是溫暖,大家應該發揮同情心多多幫忙,並且秉著尊重,友善,包容的心看待。
資管碩二 蘇立舜
想起自己大學時,有個同學也有閱讀障礙,他無法閱讀長篇文字,所以在考試時總是失利。但他並不是不聰明,在藝術上,他卻有著很高的天份,總是讓我們驚艷連連。想說的是,這些孩子或許在某些方面無法表現得很好,但我們不能以此就評斷他們,反而是要鼓勵他們去尋找自己能夠發揮更好的才能。
Feedback
文章反思 100 字內,獲選三名贈送 7-11 商品卡 100 元。
截稿日期: 7 月 17 日 (一)
獲選者名單將於 2017 年 8 月份電子報發佈。
欲投稿請點此 文章反思表單
六月份得獎同學請在 9 月 22 日 (五) 前來諮商中心領取,逾期未領取者視同放棄。
✌
諮 商 中 心 祝 大 家 暑 假 愉 快
玩 樂 之 餘 也 要 注 意 安 全 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