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輔導中心電子報 
我是誰?你最該認識的人─你自己。
編輯文章者:實習心理師 劉翊婕
▪ 我當然了解我自己阿,為什麼還需要認識自己呢?
多年前的一場講座,講師開頭就問,你認為你了解自己的舉手,我自信的舉了手。多年過去,我經歷了更多、更了解我自己後,我反而不敢對這個問題自信了,一旦開啟了認識自己的旅途,就會發現認識自己的路是沒有止盡的。
我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去了解、討好身邊的人,卻花很少時間在與自己相處、對話。
你知道自己討人喜歡的地方嗎?
你知道自己常常展現給別人的樣子嗎?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為什麼難過嗎?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提不起勁嗎?
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類型的工作嗎?
好多疑問,甚至我們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自於不夠了解自己。我們就從最簡單的,認識自己的樣子開始!
▪ 從「周哈里窗」望向自己

心理學家Joseph Luft及Harry Ingram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的概念:想像自己是一扇窗,4個窗格之間的分隔很厚,視線無法穿透。你站在窗子的一側看自己,只可以看見A跟C兩個窗格;別人從窗子的另一側看你,只可以看見A跟B窗格。無論是你自己還是別人,都無法看見完整的你。
►A.開放自我(open self):所有人都看得見的區域,包括自己的行為、態度、感情、動機、想法 等訊息。
►B.盲目自我(blind self):自己看不到,他人卻一目瞭然的區域,也就是所謂的盲點,包含一些 個人未意識到的習慣或口頭禪。
►C.秘密自我(hidden self):對外封閉的區域,這裡的訊息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無從得知,像是 個人有意隱藏的祕密或想法。
►D.未知自我(unknown self):這個區域誰都看不到,例如個人未曾覺察的潛能,或壓抑下來的 記憶、經驗等,通常在愈年輕的人身上,這個區域的範圍愈大。
▪ 擴展你的窗:
1.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你可以經由自我揭露,誠實地與他人分享感受,或是將別人原本不知道的、關於自己的事,告訴他人。一旦自我揭露後,隱藏自我的區域會因此變小,開放區則會擴大。 你也可以主動對他人表示興趣,引導對方自我揭露、打開心房,擴大對方的開放自我區域。例如,業務部門最近來了一位新人,你可以主動跟對方搭話,了解他的背景、興趣,與他分享經驗,協助對方快速融入組織。
2. 他人回饋(feedback solicitation) 經由別人的回饋,我們可以知道一些自己原本不知道、有關自己的事,盲目區將會變小,開放區域則會擴大。我們也可以積極詢問他人,縮小盲目自我的區域。
透過自我揭露與他人回饋,個人的開放自我會逐漸擴張,人際溝通也會愈容易。因為當開放自我愈大,人與人的互動便能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上,減少猜忌或誤解,使得合作更有效率。
要注意的是,在揭露或回饋的過程中,都要以個人感受為前提。特別是在隱藏自我的區域裡,有很多訊息是個人刻意隱藏的祕密 ,像是童年往事、痛苦經驗、身體隱疾等,這些訊息可以依照自己對他人的信任程度做評估,以自己感覺舒適安全為主。
▪ 認識你的內在小孩
1. 「內在小孩」是什麼? 在我們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是非常自由奔放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是在我們長大的過程裡頭,我們會因為社會環境,會因為父母的教養,會因為家庭的一些危機與風險,我們慢慢地會學會壓抑我們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是否認自己的需求。 例如在小時候,爸媽可能常常吵架,我學會讓自己抽離開這種衝突的情緒,隔絕感覺以保護自己,或是告訴自己不要哭,這樣才不會再造成爸媽的困擾。而那個害怕擔憂的內在小孩,沒有被照顧到的內在小孩,就被暫時關在心裡的某個角落。
2. 我要怎麼看見我的內在小孩?為什麼他總是那麼失控、強烈? 內在小孩往往是用「不安」、「焦慮」、「害怕」、「憤怒」的方式在表現,而且這些感覺會出現得很突然、強度也非常地大,讓自己有一種「卡到陰」的感覺。 因此當你不知道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產生莫名很大的情緒,或許你可以想想,我怎麼了?內在小孩在表達什麼? 而為什麼內在小孩的反應總是那麼「激烈」?那是因為內在小孩他在表達抗議,因為他很覺得你常常忽略他、沒有看見他的需要,他就會用最「強烈」、最容易「被你看見」的方式,讓你知道他的存在。
3. 內在小孩什麼時候會出現? 往往在遇到某些事情,引發我們內在某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是勾動我們很強烈的情緒時,他就會跳出來發聲與抗議。 這種強烈的情緒,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會特別容易出現,例如家人、伴侶,或非常親密的好朋友。因為在這些人面前,我們會慢慢地卸下,那些在長大的過程中,學會的「社會化」禮俗。而慢慢地去表現出我們內在深處,真正的渴望以及不安。 例如當你傳訊息給某人時,若對方比較晚回訊息,有個社會化的聲音是:「他在忙,我還是不要打擾他好了,等他有空自然會回我的」,比較可以用比較成人的方式理解與處理這件事。 但是當關係更靠近時,內在小孩的不安,可能會跳出來說:「他現在沒有理我,會不會是我哪裡又做錯了?他會不會不要我了?我會不會又被丟下了?」而這些焦慮,會讓你失控。
4. 如何照顧我的內在小孩呢? 當我們能夠比較妥善地去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時,我們就不會容易變成一個張牙舞爪的怪物,因為你不會把你的重要他人,抓來當成是童年父母的替代品,要他去滿足內在那些未完成的渴望。 但是要怎麼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呢?
►看見他的存在。
►溫柔地聽他在表達什麼。
►重新地陪伴他,滿足內在小孩的渴望。 而當你真正地聽見了他的渴望時,他也沒有必要用這種 「過度激烈」的方式表達抗議。
因為他能夠相信,你不會輕易地遺棄他,你會一直陪伴著自己。
資料來源:
《經理人月刊》http://www.cna.com.tw/magazine/14/201410060006-1.aspx
《心曦心理諮商所》https://beasincere.com/article/child
諮潤你我他(點圖聽歌):
教師節的由來 老師的愛
老師的傳承 《代課老師》林依晨飾
起跑線
資料來自youtube 網路
八月反思心得得獎作品
光電四 王靖庭
在民風相較歐美較為保守的台灣,"性"往往是大家避而不談的,更別說是顧慮到身障者的性需求了,然而換個角度思考,身障者怎麼不會有性需求呢?文章中也告訴我們,只要人的大腦沒有腦死,就可以存在性的慾望。台灣這幾年漸漸有人注意到身障者的性權,也成立了手天使,但我猜能真正接受的人還是佔少數,儘管我認同手天使的理念,但想到還是會覺得有點怪怪的,更別說是老一輩的人了,只能說在台灣如果要落實身障者的性權,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及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光電碩二 蔡志遠
漠視、歧視總是伴隨著身心障礙者,環境社會的眼光 , 舊觀念的壓力狠狠得加諸在他們身上, 如果是身心障礙女性家庭照顧者負擔又會更大,不只是物質還有心理 ,「起初的想要婚姻–有適合的對象嗎? 」、「想要有孩子–可以成為母親嗎? 」到了中年,對下照顧孩子,對上照顧父母 , 整個過程的艱辛不是當事人很難體會; 很開心身邊有成功的例子⁚ 自己的表姨因為幼年發高燒,對腦部造成影響而行動不協調,表姨並沒有自怨自艾,靠著自己的力量養大三個表姊, 他們現在也都獨立自主, 美國的Helen Adams Keller、澳洲Nicholas James Vujicic、口足畫家謝坤山 、楊恩典……等身心障礙成功人士,克服身體缺陷活出生命堅韌光輝。 政府除了落實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創造友善環境,就業機會……等社會的支持系統,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對身心障礙的態度,一個同理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友善、和諧與美好。
化學三 林意政
看完這篇讓我更關注到說,身障者並不是只有行動上不方便,在一般人接觸不到的地方也有需求。過去我們僅關注於提供身障者好的環境,而不太關心身障者的隱性需求,再加上文化對於性的避諱,更讓他們難以說出口。所以未來對身障者的保障時,更需要全面性、系統性的討論,才能給他們更好的保障。
Feedback 9月好康報您諮(想聽音樂可點右側的圖喔)
文章(主題、諮潤你我他、活動抱報)反思 100 字內,獲選3名贈送 7-11 商品卡 100 元。
截稿日期:9月 24日 (一)
獲選者名單將於 2018 年 10月份電子報發佈。
欲投稿請點此 文章反思表單
八月份得獎同學請在 10 月 19 日 (五) 前來諮商中心領取,逾期未領取者視同放棄。
活動抱報
【影評】與神同行2:最終審判 - 解開千年的秘密
新生知訊網
客家藝園音樂會
9/18優良導師頒獎典禮(國際會議廳)
桃園區活動
6/2~11/3 原住民歲時祭儀
6/8~11/9 鐵玫瑰音樂賞
6/9~9/8 永安漁港繽紛嘉年華
9/15點亮楊梅 歡樂音樂會(埔新火車站後站)
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此電子報,請按此連結 取消訂閱 
Copyright © 2018 國立中央大學 學務處諮商中心 版權所有
校址:(32001)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電話:(03) 422-7151#57263